清道光年間(1821—1850),小橋鋪村來了一位外地藝人,表演木雕動物傀儡戲。本村油匠高慶來面客傳藝。后經研琢、改造,漸成馬尾提線,紙模造型的提線懸傀儡。復經村中歷代改良,始成今日之提線馬尾猴木偶戲。其表演題材多為降妖捉驅邪避災的民間故事,人們稱表演為耍鰲山。此技藝至第三代傳人張治同、楊維義時,制作工藝日趨精巧,人們送其雅號馬尾猴。新中國建立初期,高寶慶等老藝人又制作了送公糧、水澆地、火箭上天等新節目,并伴以鑼鼓,使之更趨完善。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,該村“馬尾猴”多次參加縣城春節、元宵節群眾文化活動,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