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西橫貫陽泉市區的桃河,相傳在很古的時期叫“撲豬河”。那時,河里巨石翻滾,如萬馬奔騰,異常迅猛。河水漲落變化莫測。河水干枯時,河床如大片漠川,風沙迷漫;發水時,數丈高的水墻迎面撲來,烈日晴天,河頭突然沖下,別說過往行人防不勝防,就是山中力大如牛、奔跑如兔的野豬也會被撲倒,立即卷入河中,所以當地百姓稱之為“撲豬河”。
為了制服河水,百姓們決定鑿石搬山,修筑攔河大壩。人們忙了一整個冬春,終于建成了河壩,可第二年河水一來,河壩就被沖垮了。人們又重新搬石攔河。就這樣,年復一年,子子孫孫不斷攔河,終于筑起一條齊峰大壩,堵住了洪水。消息傳到天上,感動了禹王爺。有一天,禹王爺來此觀光,正趕上傾盆大雨,發了特大洪水。這時,幾百個壯士不顧危險,抱著石塊跑向河壩,加固壩基。然而天雨如注,有增無減,河水漲得很快,齊峰大壩眼看搖搖欲墜。禹王爺趕緊伸出五個手指,向河里一點,河中立即出現了五個石峰,形成五道河彎,減輕了河水沖擊力,保住了大壩。第二天,風平雨止,河里出現了“五堵”奇觀。后來,人們把在這里建起的村落叫做五堵鎮,因為河面上架起了擺渡,所以五堵鎮又稱為“五渡口”,這可能就是五渡村名的來歷。此后,河的兩岸欣欣向榮,處處興建村落。五堵的下游,因沒有固定的河槽,河水亂流,形成的村落就叫“亂流村”;而在河岸上建的村莊叫“河坡”村;因五堵淤下大片沙礫的地方叫“沙江口”,淤下一洼洼水的地方叫“平潭”;河水變清、魚蝦成群的地方叫“賽魚鎮”。
后來,每逢桃花盛開的季節,撲豬河的河面上總是浮著一朵朵桃花,所以人們便把撲豬河改成了桃江,再后來就稱為桃河了。